↑点蓝色字关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图为 学术交流暨培训班会场
9月13日,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主办了“2025年水中康复技术发展与实践学术交流活动暨聚焦循证--ICF框架指导下水中运动疗法临床应用”培训班。本次学术活动暨培训由协会水中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承办,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水中康复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水中治疗科、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水治疗科、西安工会医院、西安康复医院温泉水疗中心、北京体育大学传统运动康养研究中心协办,旨在推动水中康复治疗科研与运营管理多领域融合、培训技术人才。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曹跃进,水中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谢欲晓,主任委员刘东,副主任委员王晓军、张健华、吉佳佳、姚加佳出席活动开幕式,秘书长张婷主持开幕式。
活动以ICF(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框架应用为基础、水中康复技术循证实践为核心,邀请康复医学领域资深专家学者,系统讲授ICF框架下水中运动疗法临床落地的路径,深入探讨水中康复技术体系创新、疾病特异性康复方案及科研能力提升策略,为康复工作者构建“理论认证—技术实践—学术创新”一体化学习体系。
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曹跃进在致辞中指出,水中康复治疗作为康复领域的重要分支,凭借“安全有保障、疗效看得见、身心皆受益” 的独特专业优势,在残疾人肢体功能重建、心理状态改善、社会参与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回顾过去的一年,专业委员会在主任委员刘东教授的带领下,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在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服务落地等方面成效显著,如牵头制定《水中康复治疗机构建设规范》团体标准,为残疾人水中康复服务划定了 “安全线”“质量线”;又如推动水中中医运动疗法等创新技术在残疾人康复服务中的临床应用,为罕见病SMA、DMD等特殊群体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水中康复治疗方案;再如为残疾人康复机构培养水疗康复专业人才等,每一项工作紧扣残疾人康复需求,每一份成果凝聚着专家委员的智慧与汗水。希望专业委员会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发力:开发适宜课程,扩大培训覆盖面,培养水中康复治疗人才;深化与高校合作,推动水中康复治疗技术纳入康复治疗专业课程,从源头加快人才培养力度;继续推动标准落地,为规范康复服务赋能。
在学术交流暨培训中,来自医疗康复机构、高等院校、专业期刊的专家学者,围绕水中康复治疗学术发展前沿、聚焦循证-最新技术应用、水中康复治疗临床科研能力提升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与技术培训。
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谢欲晓主任系统阐述了ICF对康复工作的指导价值,强调康复实践需突破“身体结构与功能”单一维度,转向“活动—参与”全链条关注,推动康复服务从“功能改善”向“社会回归”升级。
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张健华副主任讲解了构建ICF框架下水中运动疗法的临床思维模型,他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老年人群体为典型案例,从疾病病理机制、身体功能损伤、活动受限及社会参与障碍四个层面进行ICF维度映射,重点解析BRRM(水中平衡与协调训练技术)、WATSU(水中手法治疗技术)在ICF各维度的干预路径,实现“以功能能力为核心”的个体化康复方案设计。
北京体育大学传统运动康养研究中心王晓军教授系统梳理国际水中运动康复五大核心体系(Halliwick技术、BRRM技术、WATSU技术、AI CHI技术、TCMAT技术),追溯中医运动疗法发展脉络,探索水中环境与中医“气血调和”“筋骨同养”理论的结合点,提出“传统中医运动+现代水疗技术”的融合康复模式,为康复技术本土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水治疗科姚加佳主任针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水中康复治疗技术进行了专题讲解:明确DMD的遗传病理机制、临床进展规律及多学科协作治疗框架;再系统介绍评估工具(北极星移动评价量表、Halliwick水中功能评定量表)的应用标准;最后细化儿童DMD患者水中康复流程(含入水适应、功能训练、放松整理阶段),创新设计趣味性治疗方案,提升患儿康复依从性。
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心外科刘东主任交流了“以心脏康复为基础的全科室康复”创新理念,分析水中治疗在心血管疾病康复中的优势(如浮力减轻心脏负荷、水压力促进静脉回流),明确心血管患者水中康复的核心监测指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动态变化),构建“入水前评估—水中分级训练(低强度适应、中强度功能训练、高强度耐力训练)—出水后恢复”的全流程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水疗强度阈值。
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治疗师郭京伟讲授了老年人群预防跌倒与平衡功能康复,从衰老导致的“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输出”系统退化机制切入,阐明水疗(浮力减重、水压力刺激、水流阻力训练)改善平衡功能的生物力学机制与神经调控原理,制定分阶段水中平衡训练方案(基础平衡维持、动态平衡控制、跌倒应急反应训练),为老年康复提供循证依据。
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医疗总监周景升主任讲授了基于神经可塑性理论与神经核心康复理念,解析水疗的物理特性(浮力、静水压、粘滞性、水的导热性)对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机制,梳理水疗技术发展历程,介绍临床常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如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erg平衡量表)的应用场景,从循证医学角度论证水疗在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神经损伤疾病康复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张健华副主任医师还聚焦儿童水中康复关键技术,明确儿童水中康复“精神运动发育促进”核心目标,介绍水中辅具(如浮力背心、水中平衡板)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规范,以SMA患儿为实例,构建“水中康复+陆上康复+家庭康复”的三级联动康复体系,通过趣味性训练设计,实现儿童康复“治疗—游戏”一体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编辑部主任张爱民聚焦康复工作者科研能力建设,从科研选题(聚焦临床痛点如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并发症、脑瘫患儿康复疗效)、论文主题设计(突出“技术创新性—临床有效性—机制探讨”)、成果发表路径(核心期刊、国际会议、专业学术平台)、科研资源整合(研究者协作、机构平台支撑、基金项目申报)四个维度提供了系统指导;以脑卒中、脊髓损伤、脑瘫为实例拆解论文撰写流程(文献检索—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统计分析—成果凝练);指出当前康复领域论文存在“样本量不足、对照设计不严谨、疗效评价指标单一”等质量问题,提出“循证设计+临床实践”的科研改进方向。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暨技术培训,以“聚焦循证”为核心,覆盖ICF理论应用、技术体系创新、疾病康复方案、科研能力提升等关键领域,为水中康复治疗技术的临床转化与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下一步,专业委员会将进一步推动水中康复治疗“理论—技术—实践—科研”闭环建设,促进水中康复技术在多学科领域深度应用,助力残疾人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丨水中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